找到相关内容1373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

    彻底了解不生之相;不生云者,谓如幻师幻草木为象马,随因变化,非自然生。此不生之相,须於一切事上体验,即以团向一切智智之心行之於六度,行与智应而得之。亦即六度赖般若之导引,了逢一切法所知通相一相,与所知别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3166679.html
  • 明代太监与佛教关系考述——尤其以明代北京地区佛教为中心的考察

    心行老成持斋者数员,敦习宫女数十人,亦能于佛前作法事,行香念经,若尼姑然。” “神庙初,欲选宫女数十人,令习玄教,为女道士,而掌坛内臣李升、白忠、林朝执奏曰不可,佛教慈悲,凡...

    程恭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3066814.html
  • 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(1)

    标出佛学三系说,《起信论》实印顺所说之“真常唯心系”之论著[[4]],唯识学思固非其本怀,而为强调众生可成佛义,为于众生心行功夫中可成佛,成佛者成其佛法身之真常境界者。作者以为,真常系佛学基本问题即是...

    杜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0367297.html
  • 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(2)

    ,佛体无二,那么众生在求成佛境界之时为何不就是只直接呈现真如,勇猛精进即可,为何还要发种种心行种种善行以求证佛境?实则众生在无始以来无明染法已造种种恶生种种业,一切善行皆为方便对治之法,非真如心不得...无明顿尽,明一切种智。自然而有不思议业,能现十方利益众生。问曰:虚空无边故,世界无边;世界无边故,众生无边;众生无边故,心行差别亦复无边,如是境界,不可分齐,难知难解。若无明断,无有心思,云何能了一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0467298.html
  • 千呼美人来照影——如何与佛菩萨相应

    ,虽然念佛拜佛不具真心,能以作生意心、人云亦云心、姑且念念拜拜心、勉强心行之,终究还是有绿,有缘便是难得,最值珍惜,又何须另觅什么真心。各位!与佛有缘,不论是何道众生,不论是依何方式,不论是演何情节,...

    叶柏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1067305.html
  • 少林问禅之:“万法归一一归何处”集评

    通者无住万一,无所归住)马祖的“平常心是道”,“以人为本”地强调心行清净,事事无碍,应世利人,这其实是修行者的根本目的。也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。  南泉普愿,“马祖门下三大士”...

    照行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967720.html
  •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

    云:“般若无形相… 迷人口念,智者心行;不修即凡,一念修行,法身等佛。”所言“修心”,就是修般若行,是成就“菩提佛果”的正因。故知“修心”譬如扶植“菩提之树”,使其能开花结实.所以惠能偈言“心如菩提树...

    李润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4067742.html
  • 十八空义解释

    语言道,故名为空。灭一切心行,故名为空。诸佛、辟支佛、阿罗汉,入而不出,故名为空。如是等因缘故是名为空。  (14)、一切法空者,一切法名五众(蕴)、十二入、十八界等,是诸法皆入种种门。所谓一切法有相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2167784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八)

    心行。  (六)智发  六者、智发:以具足佛智清净故。(论云:以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故。)  智慧的发心:为平等教化一切众生,以同体大悲、无缘大慈而广求一切佛法,以臻具足佛陀断惑无染、了知诸法事理、尽知一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568461.html
  • 略谈僧肇法师《不真空论》思想

    ,是心行言语断,为了方便度众生,悟入无言真理,故巧设名言,主要说明“名义互为客”是不相到的关系,所以,肇师在批评了他人的问题后,随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并加以详明,旨在说明诸法实相,但诸法实相本身又是...

    善 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0168499.html